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本学科前身为环境地质专业,设立于1994年。1998年国家在学科调整时将环境地质专业并入环境工程专业,正式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2000年在湖北省首家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12月设立环境科学硕士点。2006年1月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本学科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建设了以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15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

  本学科为学校"211工程"一期和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学科紧密结合学科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事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以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国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为依托,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在Nature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以地下水污染防治为核心、以水土环境问题研究为特色的稳定且相互支撑的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实验条件优越,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工程中心,下设14个开放实验室,配备有ICP-AES、GC-MS、MIS、AFS、TOC、IC、GC、HPLC和微量量热仪的大型高精密仪器。

  本学科有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成功经验,有1人获德国洪堡基金,3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毕业生就业方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有关部委的职能部门(如国土、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各系统(部门)的研究所、设计院等。

  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中文、英文)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学术
骨干
1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provention
从地下介质的空间分布、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性质入手,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查明污染物的来源与途径,重点研究污染物在地下迁移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污染物存在形态、迁移性质、生物毒性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建立地下水污染评价与预测的计算模式,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开发水质改良与污染修复的关键技术,构建以水岩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污染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以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内在净化作用、固体废弃物的地质处置与资源化、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研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 王焰新
李义连
靳孟贵
2 水土界面环境化学行为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on water-soil interface
以土壤、大气、大气颗粒物、水体和水体沉积物等多种自然介质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着重研究不同地貌与生态景观条件下自然介质尤其是土壤和沉积物介质中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与化学演化,特别是水— 土、水体— 沉积物等界面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其中,各种自然介质中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微生物参与下的生物化学作用及微热力学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蒸馏效应及其在土壤(沉积物)界面上的环境化学行为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 靳孟贵
祁士华
姚 俊
3 沉积物环境记录与全球变化
Environmental records in sediment and global changes
从生物地球化学(主要是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s-古DNA和类脂物分子及其单体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s、环境标志化合物Environmental markers)角度研究我国长江中游和黄河流域的与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问题。 殷鸿福
徐恒力
谢树成
胡超涌
4 环境过程实验模拟技术及应用
Applycation and experimental modeling technic of environmental process
以野外试验场、室内实验槽(柱)及计算机仿真系统为支撑,基于环境同位素示踪、"3S"和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刻画水环境多相介质中水力学-热-力学-化学作用多过程耦合的水质运移模型及预测方法,实现环境系统(尤其是地下水系统)结构和过程表征的三维可视化;重点研究污染物在水-土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揭示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获取污染物迁移变化的关键参数,最终为水-土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优选方案。 王焰新
陈植华
万军伟
李义连
5 环境系统评价与管理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system
重点研究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识别、监测、迁移转化规律及定量预测模式,探究科学的环境评价方法与管理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程胜高
鲍建国
周爱国
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Law o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es protection
重点开展环境与资源法学基础理论、理论与实践、实施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 王焰新
李义连
程胜高